祝眠

文章都可转载,除商用外其他用途都可,记得署名就好。
感谢支持。

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是影响极恶劣的讹传语


贬低、教化女性,让女性顺从时,常会说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。但是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?这句话到底对不对?这句话的作者是谁?


明末,陈继儒(眉公)在文中写到:“女子通文识字,而能明大义者,固为贤德,然不可多得;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,挑动邪心,甚至舞文弄法,做出无丑事,反不如不识字,守拙安分之为愈也。女子无才便是德。可谓至言。”


大意即女子贤德的人太少,如果看了点东西就有了邪心,卖弄出丑,倒不如不识字,顺从安分才好。


可注意,这段文字被他收录在《安得长者言》一书中。是陈氏引录“长者”辈所言。

也就是说,这是“长辈言”,极有可能是民间流传的俗语,例如一个巴掌拍不响等,而不是什么‘真理’。


明代张岱在《公祭祁夫人文》说:“眉公曰:丈夫有德便是才,女子无才便是德。此语殊为未确。”

此语殊为未确,就是这句话虽然特殊,但不能确定。“丈夫有德便是才”这句上联在眉公处没有记载,但是在《公祭祁夫人文》和《隋唐演义》中都能够找到。


我个人的理解是,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强调德行的重要性,而不是不要才能。这个‘才’并不是狭义的文才。

因为“德重于才”本来就是古人的信念。

古人对男性主张以“德”为本,“男子有德便是才”,有了德就是有了才,如果有了德,即便没有才干也可以。而后面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也是一样的意思,比起才能,注重德行,有德就是有才。


可这仅仅是我的个人理解,目前所有解释说穿了也都是个人理解,再彻底的剖析也都是一家之言。


所有的解释都落入了一个圈套,即认为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说得通的,或者说这种认识在某阶段曾正确过。


这样的逻辑竟然可以从明清一直延续到今还不求甚解,令人匪夷所思,到底为什么?


答案很简单,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。


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这句话无从考证,但意思相近的有“懿厥哲妇,为枭为鸱”“乱匪降自天,生自妇人”,皆出于西周的《诗经·瞻卯》。

可见,那时候人们认为男人拥有聪明才智可以成就事业,女人拥有聪明才智非但不是好事,还会搅乱天下、祸国殃民。


为了使这种思想让人信服,支持者结合儒学“男女大防”的封建礼教,告诫提防女子之“淫”。

大肆渲染“女子一旦有了知识,不仅难以驾驭,还会变得“淫荡”,发生种种“不贞”之事。”加上“因才而淫”的各种历史故事传说,这个说法更加深入人心。


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、父权制文化对男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,让这句话以及传播的思想更加制度化,成为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:

将女性的“德”与“无才”紧密联系,在丈夫面前要乖顺谦卑,以“德”为由,将女性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,阻止女性受教育,从而造成了上千年间“女憧憧,妇空空”的状态,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。


但是这句话真的对吗?


早在明末清初,文学家李渔就提出了质疑:“我想欲言而彼默,我思静而彼喧,所答非所问,所应非所求”。


意思是我想和自己妻妾说话的时候她却沉默,我想静静的时候她却大声说话,和她聊天所答非问,所应非求。

这是李渔对姬妾满堂却都没有文化素养的感叹,认为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是为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真正目的找借口罢了。


所以,这句话既无从考证,也不是真理,各种说法解释颇多,甚至可能是无逻辑的错误言论,也可能只是维系统治的产物,不具备任何说服力。



评论(8)

热度(88)
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